发布时间:2025-10-15 17:11:06    次浏览
□本报记者李树华本报通讯员程建民2011年5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批准河南工业大学作为项目法人单位,吉林农业大学、华南理工大学、中粮武汉科学研究设计院为共建单位,立项建设小麦和玉米深加工国家工程实验室。该实验室成为国内粮食深加工领域第一个国家工程实验室;并作为首批通过“2011计划”认定的国家协同创新中心——河南粮食作物协同创新中心的主要组成部分。2014年4月,小麦和玉米深加工国家工程实验室顺利通过国家发改委的竣工验收。小麦和玉米深加工国家工程实验室搭建技术研发平台6个,仪器设备332台(套),中试试验平台12套。国家工程实验室自组建以来以“面向产业重大需求,引领行业科技进步”为宗旨,围绕粮食主要组分高效分离技术、主食工业化、粮食生物技术与功能性食品、玉米加工增值转化、粮食副产物综合利用、粮食质量检测与品质控制等方向,开展了深入的研究、技术开发和转化推广示范,突破了一批制约国家粮食深加工与综合利用的关键工程技术瓶颈,构建了长效的产学研合作机制,建设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应用研究成果向工程技术转化的研发平台,为国家小麦和玉米深加工产业核心竞争力提升提供了必要的科技支撑。小麦和玉米深加工国家工程实验室先后获得各级各类奖励28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省部级奖励9项。参与制(修)订各级各类标准28项,其中国际标准4项,国家标准20项。获得国家授权发明专利30项。出版有关论著12部,在国内外核心刊物发表学术论文被SCI、EI、ISTP收录的103篇,得国家授权发明专利39项,突破粮食深加工领域关键技术10项,47项科技成果实现了转化与应用。先后承担各级各类纵向科研项目91项,其中国家科技部“973”项目1项、国家科技部“863”项目2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14项、国家星火计划项目3项、国家自然基金项目29项。小麦和玉米深加工国家工程实验室拥有目前国内规模最大的专门从事小麦和玉米深加工领域综合研究的科研团队。实验室聚集了一大批在该领域具有较高水平和学术声誉的专家和学者,形成了一支粮油食品为主体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科学研究和工程技术开发队伍。研究成果“高效节能小麦加工新技术”已成功应用于河南、天津、上海等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的100多家面粉厂、120多条日处理小麦200吨以上的制粉生产线,实现新增效益10.8亿元,获2011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2012年中国粮油学会科技进步一等奖。鲜湿面条及挂面制品生产技术已成功应用于克明面业股份有限公司、四川蜀国食品有限公司、河南云鹤食品有限公司等全国60余家面条及挂面生产企业,年创造利税达到1.8亿元,先后获得2012年中国粮油学会科技进步一等奖和2012年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小麦麸皮次粉及谷朊粉综合利用技术该成果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中国粮油学会科学技术三等奖。玉米油营养成分高效保留关键技术的开发与应用为该企业近3年新增利润1.45亿元。该技术制定了2项国家和行业标准,获得国家发明专利2项,完成省部级科研成果鉴定3项,取得中国粮油学会科技进步一等奖、河南省教育厅科技成果一等奖各1项。小麦和玉米深加工国家工程实验室的建设运行,必将加速我国粮食深加工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应用,提高我国小麦和玉米深加工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为建立粮食生产强国提供强大保证。